卡尔·雅斯贝斯谈教育

今天,单个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是一个自我牺牲的人,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整体的支撑,他实际上仍是软弱无力的。而且,我们的状况所独具的特征似乎是,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法实验,这个教育的解体所形成的是种种无关宏旨的可能性。(时代的精神状况)

教育被降格为仅只传授知识与技艺。人们清楚地知道教育的意义,于是焦虑地关注着它,以至于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时刻改变,仿佛能从虚无中再次创造出新的事物似的。

在接受了低质量的教育之后,成年人意图以当代生活为源头重建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民族,这是一种处于教育崩溃时代的文化解体过程中的人类的绝望症候。尽管这样的向往仅仅是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但其仍是有意义的。

c97f965a7797ecd3335ff99a060763c.jpg

2f0a4774ff4bca79c9db4254363169c.jpg

如果我们一切旧有的理想都将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那么,克服当前状况的尝试也许注定要失败。但是,单单努力本身就已显示了人的尊严的存留。(时代的精神状况)

雅斯贝尔斯的群众效应

个人融化在群众中,不再是他独处时的自我;个人对存在的需求被牺牲了,以来自多数人特性的、“某种虚构的一般品质”取而代之。个人依赖于群众,对群众有用的功能变成义务,群众的思想决定了个人的活动和责任(无论个人喜爱还是鄙视群众)。群众始终有非精神和无人性的机械倾向,“群众是无实存的生命,是无信仰的迷信。它可以踏平一切。它不愿意容忍独立与活跃,而是倾向于迫使人们成为像蚂蚁一样的自动机。”

2ddd77bd5a29554455aad69f0e895c4.jpg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1. 存在问题的重要性: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基础。他强调的是“此在”(Dasein),即人的存在方式。

  2. 存在与时间的关系: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探讨了存在的时间性,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被投射到世界中的,并且始终处于一种可能性的状态,这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3. 日常性和本真性:海德格尔区分了日常生活的非本真存在方式和能够面对死亡、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的本真存在方式。

  4. 语言与思:海德格尔后期关注语言和思的本质,特别是它们如何揭示存在的真理。

  5. 技术批判:海德格尔对现代科技社会提出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技术理性导致了人与世界的疏离。

雅斯贝斯的存在主义

  1. 边界处境与超越:雅斯贝斯提出“边界处境”(Grenzsituationen)的概念,指的是人生中遇到的无法用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或危机,如死亡、痛苦、罪恶等。他认为,在这些处境中,人们可能体验到超越个体的更高层次的意义。

  2. 交互主体性:雅斯贝斯强调人际交往对于理解和把握真实存在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人在相互关系中形成自我意识。

  3. 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雅斯贝斯的哲学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研究,这与他的精神医学背景有关。

  4. 多元论与价值相对主义:雅斯贝斯拒绝接受绝对真理的观点,他主张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价值观应当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5. 世界公民的理念:雅斯贝斯提倡全球合作与对话,以实现更加公正和和平的世界秩序。

海德格尔更侧重于分析个体的存在结构及其与时间的关系,而雅斯贝斯则更多地关注个人间的互动以及在特殊情境下对存在的领悟。

原文链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8776257/?_i=279680775b67f84

欢迎关注我的 豆瓣 账号

文章作者: ruiling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ruiling
阅读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